秭归花鼓舞

  • 发布时间:2014-11-27
  • |
  • 作者: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0

秭归花鼓舞俗称打花鼓、花鼓灯等,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。原属灯舞类,产生于明代。春节闹花灯活动中穿插着与“狮子”、“龙灯”、“彩莲船”一 起表演(也有踩着高跷打花鼓),但也适于平时单独表演,广泛活跃于庆贺新婚、生伢打喜、老人祝寿、起屋上梁、乔迁新居等祝贺堂会活动。秭归花鼓舞在演出中有一定的程序,特别是堂会,有引子(开场锣鼓)、起板(胡琴配轻击乐)、科白(倾口溜,类似其他曲种的定场诗)、独唱(挑逗性对白或对唱)、高潮(唱腔的正段子)、 结尾。

 

秭 归 花 鼓 舞

 

 

1基本介绍

 

所属地区: 湖北 · 宜昌 · 秭归县

文化遗产名称:秭归花鼓舞

申报人/申报单位:秭归县

遗产级别: 省

 

2表演形式

 

秭归花鼓舞并不要鼓,系由锣鼓伴奏、乐队伴唱的舞蹈。演员不化妆,由四人击乐(小鼓、阴锣、大钵、马锣)伴奏,谓之“长伴上”,有时也参与领唱、伴唱。以一旦一丑扮夫妻或情人表演的最为常见,男丑女旦,称“二人花鼓”,也有四人、六人、八人对舞的,称四人、六人、八人花鼓,中途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角色。通常是男对男、女对女,男女互对则称为“风夹雪”。地花鼓表演风趣,丑角戴高尖帽(近似巴人头盔),身着大袖多纽扣对襟镶边上衣,脚蹬偏耳草鞋(亦称编耳),脸谱彩画成小丑,手摇描花折扇先出场,与锣鼓班子或观众答白,有固定的台词,有即兴应对,插科打诨,诙谐、大方而偶带滑稽,然后请出旦角。旦角头戴青丝帕垂背齐腰肢,身着八幅罗裙,脚穿绣花梭尖鞋,左手抖绢,右手团扇,表演含蓄、柔软而略带羞涩。表演者对舞而歌,多人伴唱,依据歌词逼真地模拟动作。

 

3历史渊源

 

秭归花鼓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,被列入宜昌市“七鼓一曲”,1981年载入《中国戏曲、曲艺辞典》,1998年由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编入《湖北省民间舞蹈集成卷》。

秭归花鼓舞,历史源远流长。早在战国时期,《楚辞》中所描述的“踏步转身,侧腰向前和折腰应两袖,顿足转双中”,就是秭归花鼓舞的基本舞蹈语汇。

 

4艺术发展

 

秭归民间打花鼓子的历史非常悠久,而今仍流传民间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三闾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舞种“三闾花鼓子”,该舞由旦角、丑角两人表演,多人击乐。其表现形式别具一格:表演者手持折扇和红色手帕,身着亮丽的服饰和独具特色的精美头饰,旦交脚穿绣花鞋、,丑角脚穿麻布草鞋,边歌边舞,间插道白。每逢五月初五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时,他们就在屈原庙前举行花灯盛会,表演土色土香的花鼓子,自后每逢佳节,或遇天下太平、五谷丰登、新居落成、老人祝寿时,均有百姓自发组织的花灯班子在城镇乡村、稻场、堂屋等地进行表演。

新的《秭归花鼓舞》是由传统的花鼓子发展而来,主要以建东花鼓、三闾花鼓子、跳花鼓等为核心,以花鼓的“大锣腔”长唱腔为基调,以小锣腔、端阳腔、信阳腔等曲牌和锣鼓点子为主体音乐,以蹶子绕花步,一路顺风、丹凤朝阳、龙灯步等花鼓的特色动作为主体舞蹈语汇,以潇洒大方、妙趣横生、脉脉含情、逗恋不舍、风趣诙谐的舞姿为舞蹈的基本内核,在表现形式上,右手持扇,左手握绢,双人对跳。情绪喜庆热烈、欢快。

 

5基本特征

 

(一)结构形式:两人(一旦一丑)或多对组合进行表演,打击乐器伴奏,演员边唱边说边跳,乐队时而进行帮腔,运用红绸和花扇作道具。

(二)音乐组成:节拍上四分之二拍为主,旋律上运用五声音阶,在调试上以羽调式和微调式为主,音程级进很少大跳,整个音乐节奏明快,情趣活跃,旋律流畅,通俗优美,在打击乐上流水、稞子、长板、短板等点子组成。

(三)舞蹈动作:由整装、一路顺风、绣花、扑蝶、麟凤翻身鹞、双逗、三步半、十字步、丹凤朝阳等组成,其绕扇、摇头晃脑、旋转、双逗、跳钩等动作,轻快活跃,风趣诙谐,富有浓郁地方特色 。

 

6延伸阅读:

 

“秭归花鼓舞”为何舞进“鸟巢”

 

 

这是一个全球聚焦的时刻:2008年8月8日18时10分。由省歌舞剧院、秭归县文化旅游局表演的 “秭归花鼓舞”登上了“鸟巢”大舞台,将其浓郁的荆风楚韵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世界各国观众面前。

 

长达4分钟的“秭归花鼓舞”,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

北京奥组委为何如此看好这个剧目?她是怎样从全国精心挑选的28个参演节目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我省唯一入选节目的?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


传统花鼓戏民间享盛誉



“秭归花鼓舞”俗称打花鼓子,是广泛流传于秭归地区的民间艺术,历史有140余年。据老艺人陈怀柱讲,他们的师父武天阶曾组建花鼓班子,为乡邻的红事打花鼓子。民国时期,武天阶的班子周游兴山、长阳等地,兼演建东花鼓戏,一直传承至今。



上世纪80年代,秭归县开始对“秭归花鼓舞”进行搜集整理并着手改编。进入新世纪,国家加大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力度。2002年,秭归县政府拨付60多万元,专门抢救、保护和改编“秭归花鼓舞”。县文化馆一班人在调查中发现,茅坪建东的花鼓子表演有固定的服饰,动作舒展,唱腔优美;水田坝乡的花鼓以“踮跳”、“崴”和“颤”为基本动作特点,动作表演直白,情感表现夸张;屈原三闾和归州的花鼓子以诙谐、幽默见长。这些花鼓,不论从唱词、曲牌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一脉相承,充分体现出山区地形下的动作特点和风格特征。此次对花鼓舞素材的系统性收集整理,为新编“秭归花鼓舞”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当年10月,县里组织200人的花鼓舞表演队参加宜昌市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展演,首次展示了“秭归花鼓舞”的独特魅力。


专家联手改编花鼓舞



2007年,“秭归花鼓舞”迎来了新的机遇。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在我省举行,省文化厅要求“秭归花鼓舞”作为广场舞蹈参加八艺节全国群星奖比赛。



广场舞蹈要求阵容庞大,涉及人员多、投资大、耗时长,秭归文化人深知在全国最高规格的艺术大赛上竞争的残酷性。面对困难和挑战,县委书记罗平烺指出,“秭归花鼓舞”经过几代文化人的收集、整理和创作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,有了良好的基础。第八届艺术节在我省举办机遇难得,打造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,充分展示秭归地方文化,可以让更多人认识秭归、了解秭归。



早在2006年9月,县文化旅游局领导带领文化馆干部到武汉拜师,请省歌舞剧院书记、副院长梅昌盛对“秭归花鼓舞”进行重新创作。



出生于屈原故里的梅昌盛,对“秭归花鼓舞”有一种特殊的情感。他特邀著名作曲家王原平、国家一级编导叶俊和专业舞台服装设计师周熔到秭归采风,并按照广场舞蹈的特征定位舞蹈结构。



一个月后,新编秭归花鼓舞正式进入创作阶段。



叶俊把水田坝花鼓子民间艺人别远虎、屈祖金,建东花鼓子民间艺人陈新民、付承望,归州跳花鼓民间艺人李国定夫妇等人的视频资料反复翻看、认真揣摩,将已收集整理的花鼓舞动作素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,按照不同乡镇的动作特征挑选动作元素,尽量避免使用与胶州秧歌、东北秧歌、云南花灯等舞种类似的动作语汇,注重山区花鼓舞重心下沉、颤膝、塌腰等主要体态特征的把握,在突出男女情感交流的主线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,既保持了花鼓舞的风格特征,又形成了有情感递进的完整的舞蹈结构。



王原平根据秭归地道的民间花鼓调为创作素材,运用现代的配器手法,创作出音乐小样,使音乐优美、欢快、更具时代感。舞蹈编导根据音乐小样完成了舞蹈情节和画面的编创工作。11月底,花鼓舞进入排练阶段。与此同时,开始服装设计制作。服装根据楚人崇拜的凤凰和长江沿岸崇尚的水神鳌为设计原形,将旦角的服装设计为凤冠和三条凤尾的造型,丑角则设计为龙头鱼尾鳌的造型,并巧妙的将鱼尾设计成丑角的腰带,服装色彩艳丽、造型优美、搭配和谐。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训练,28位群众演员和20位专业演员共同完成了新编“秭归花鼓舞”录像片的首次录制。


摘取群星奖舞进奥运会



如何让“秭归花鼓舞”登上群星奖的领奖台?县里决定招收一批新演员加盟花鼓舞。按照省文化厅要求,必须在2006年6月20日以前报送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初赛作品录像片。为上报录像片,县文化旅游局、屈原艺术团领导从恩施和宜昌艺校招收新学员39名, 开始花鼓舞的紧张集训。



舞蹈中有一段动作叫“打铁”,就是用扇把子不停的敲打自己或对方的肩、背、手、腿、臀、脚,因为动作速度快、变化多,新演员很难把握节奏和轻重,只能反复练习,结果很多人都将自己打得浑身青肿。对这些尚未成年的学员而言,最难的是调动他们的表演情绪,他们年龄小不太能理解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表情,辅导人员一边反复做示范动作一边耐心启发,一直说到喉咙沙哑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到12月底,一个连贯、清晰、完整的舞蹈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。



9月27日下午,县政府领导带领48名演员赴广东参加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类决赛。面临紧张激烈的竞争,他们为了不增加演员的心理压力,没有让演员在赛前观看所有的演出节目。进入赛场,演员们镇定自如,激情四溢,在完美的灯光音响配合下,“秭归花鼓舞”展示出巴楚文化唯美、浪漫、激情欢快的风采,赢得了现场专家领导和观众的一致赞誉,掌声久久不能停歇。结果,“秭归花鼓舞”一举夺得全国群星奖。



历经七年的挖掘、创作和打磨,凝聚着省市和秭归文化人几十年心血和汗水的“秭归花鼓舞”终于登上全国群众文化的最高领奖台。



今年3月,经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批准,“秭归花鼓舞”从湖北选送的11个广场舞中脱颖而出,成为湖北唯一一个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的节目。



由于“秭归花鼓舞”参演人员必须达到80人的阵容,省政府决定由省歌舞剧院组队进京表演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“秭归花鼓舞”的演员中,还有几位十七八岁的宜昌娃,杨洋和白雪就是其中的两位。今年17岁的白雪,毕业于宜昌隆中路小学,后考上省歌舞剧院舞蹈班。刚刚过去的中国八艺节和中博会,都留下了她舞动的身影。杨洋曾在宜昌红星路小学就读。在总政歌舞团工作的表姐的熏陶下,年仅8岁的他开始学舞。杨洋和白雪的加盟,使得首次在“鸟巢”里表演的“秭归花鼓舞”中有了宜昌人的身影。(郑家裕)